历史渊源
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,于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建县,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,据崇祯四年(1631年)《开化县志》记载“茶出金村者,品不在天池下”,“进贡芽茶四斤”。
清光绪三年(1877年)“茶叶开始出口。”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《开化县志》记载,芽茶进贡时“黄绢袋袱旗号篓”限时进贡。自道光至光绪年间(1821年—1911年)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,但也生产小量名为“白毛尖”的名茶。
又据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《开化县志稿》记载“茶四乡多产之,西北乡产者佳,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,俗名白毛尖”。
1959年4月,县农商部门的茶叶科技人员登上海拔1193米高的大龙山顶,此山顶部有口水潭,称“龙潭”,常年流水不断,久旱不竭。沿潭周围山溪两旁,土质松软肥沃,沙质壤土,溪涧温度大,晴时早晚遍地雾,阴雨成天满山云,茶树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,满山香茶熏染,清香似兰。在其间的茶园里采制了干茶1.3斤,命名为“龙顶”。当年日本青年茶叶代表团抵达杭州时,开化龙顶茶参与会评,结果其香气滋味均超过日本“蒸青玉露”。1961年后名茶生产又遭夭折。
1979年,林业、供销两部门茶叶科技人员,再赴齐溪公社大龙山黄泥义的“龙顶潭”恢复试制名茶,并以县名加土名命名为“开化龙顶” 茶。